微信即时交流
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——《中医基础养生学》序言
尝读《左传》,言“寿”有上中下三等,称“上寿一百二十岁,中寿百岁,下寿八十”。也就是说,一百二十岁者才能称为上寿,一百岁者称为中寿,而八十岁者只能称为下寿,换言之,只有寿命超过八十岁以上的人,才有资格用“寿”字。所以,在我所编著的著作中,基本遵循这一定义。
由此,引发不少朋友的共鸣,大家深感防病比治病更重要,深深认同“社会以人为本,人以健康为本”的基本理念。而我远方的同宗朋友文泉黄兄,虽然在金融工作岗位上工作至退休,却将余热奉献给中医养生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,这本《中医基础养生学》著作,饱含着作者对中医健康养生事业的家国情怀,浸透了他对中医养生科学研究的大量心血,散发着他对生命无限尊重的炽热。
在这本著作中,作者从阐释《黄帝内经》入手,高度浓缩并总结了江夏黄氏传统中医的丰富经验,并提升至哲学理论高度,对阴阳、五行、藏象、器质、经络学说进行了通俗详细的说明,揭示了中医学病因之源、饮食关系及精、气、血、津诸方面的辨证机理,指明了传统养生与创新养生模式、手段、融合、运用及发展前景。更为难得的是,在此书中,作者公开了化瘯平肝汤治疗高血压病疗效50例、简单民间偏方100个等独有的中医养生心得与成果。这是其对中医养生事业的又一重要奉献。
笔者出生在关山脚下的靳水之滨,自小生活在“湖南药材当柴烧”的安宁之乡。小时候,和很多小孩子一样,曾患过一种土名“寒毛疔”的重疾,大人们都说“这种病,绝对不能打针;若打针,抽针时人就没了”。土郎中的治疗办法,其实也很简单,只需使用“天丁、地丁、芦七、勾藤”四味中药,煎水服三剂,立马见好。当年,类似的生活经验,比比皆是。回想当年,哪怕是人们的生活习俗、种养技术、饮食禁忌、生存技能,大都充满着古老中医养生的科学道理,与今天国家重视预防未病的指导思想,其实是一脉相承。
中国古老中医养生的源头,可以追溯到《黄帝内经》,《黄帝内经》有载:“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解释一下就是,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,会遵照自然界的规律,按照保养生命的方法来安排日常生活和学习、工作,其关键在于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、劳逸有度,尽可能随时让自己的身体与精神都保持一个最佳状态,这样,就让我们活到人类的自然寿命——100岁。
据近年的新闻报道,多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名人英年早逝,但也有不少肩负社会重任的名人安享高龄,可见健康长寿与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小并无关系。引发了人们重新认知生命健康的重要性,重新认知中医养生的必要性。其实,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已明确指出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……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鐾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。”也就是说,患了病再去治疗,就像感觉到口渴了才想起去挖井,战争已经打起来了才想到去铸造武器,岂不是太晚了吗?可见,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中医文化早就交给了后人长寿、健康、快乐之道,这就是“保养生命,重在预防,重在日常”。由是观之,养生其实是中医的一大特色,也是中医的一大特长。中医养生,就是要求人们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运用中医的各种方法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、寿而健康的目的。文泉兄等人编著的《中医基础养生学》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知识,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,亚健康的调理,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调养等内容,交给了我们一片系统的养生理论和具体的养生方法金钥匙,贴近生活,简单可行。
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数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,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。中医书籍汗牛充栋,《中医基础养生学》提炼了其精华,以便能让我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的精髓。
文泉兄认为,中医养生的精华主要有二,一是养生理念,二是养生方法。理解并接受中医的养生理念,在养生的方向上就不会有大的偏差,学习中医的养生方法,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。中医的养生理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相承,讲究天人响应、三因制宜,追求形神兼备、动静结合。中医将养生的具体实践融合到生活的诸多细节之中,注重在日常的生活起居、饮食运动、待人接物中修心养德,提高体质。许多名家的养生方法其实简单易行,无非是心境恬淡、注重食养、喜爱运动、热衷书画,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繁杂神秘的养生妙法,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。如果说难的话,就是难在坚持,难在是否能做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。
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健康是快乐的源泉。谁都想有个健康的身体,谁都想老来儿孙绕膝,不至于长久栖身病榻、麻烦儿孙。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我们懂得生命的规律,理解养生的原则,学点养生的方法,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,让自己能成为懂得养生知识的内行。
人生短暂,生命碁重,健康是第一位的需求。细细品味这本《中医基础养生学》,一定能使您更健康、更快乐。是为序。
湖南省科学作家协会理事 黄善香 谨撰
二零二三年春和景明时节于湖南长沙